常見外傷處理方法( 轉貼)

2007112800:00

撰文╱台北榮總小兒外科主治醫師錢大維




整理╱李藹芬




攝影╱江建勳(0925-033-917




插畫╱迪普西




 




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,難免因發生碰撞而造成傷口的出現。如果家長具備基本傷口處理常識,在第一時間內,為孩子進行正確的傷口處理,就能把傷害降到最低──減少感染及結疤,而不致驚惶失措。




 




長中的幼兒,在探索這個世界的同時,因為不小心而受傷在所難免。當然如果事先能有所防範,就是給孩子一個安全的居家環境,就能降低發生意外事件的機會。




 




居家防範有方法




1. 家具有尖銳突出的地方,可用布包起或加裝防撞條。




2. 所有尖銳具有危險物品務必放在孩子碰不到的地方,如剪刀、針、刀片等。




3. 讓孩子遠離熱水瓶(開飲機)、熱湯等溫度高的物品,避免讓孩子在廚房玩耍。




4. 幫孩子沐浴時,先放冷水,再放熱水,避免讓孩子單獨留在浴室內。




5. 地面盡量保持乾燥,特別像浴廁間本來就容易潮濕的地方,更要留意。




6. 保持居家環境整潔,避免蟲蟲入侵,咬傷孩子。




7. 與貓狗等動物玩耍時,最好有大人陪伴,並且不要過分逗弄動物,避免獸性大發而咬傷孩子。




 




傷口




傷口是指皮膚及皮下組織的破裂,通常是切割或刮傷造成的。不同的傷囗雖有不同處理方法(但原則是相同的),一切與受傷的原因及嚴重程度有關。傷口的癒合是一連串複雜的過程,最後免不了形成疤痕,但正確的傷口照顧可減少感染及結疤。




 




傷口的種類




* 刮傷及擦傷:是因為皮膚與粗糙的表面磨擦造成的表淺傷口。傷口會緩慢的滲血,但深層組織仍是完整的。




* 裂傷或割傷:通常是尖銳的物件引起。嚴重的碰撞、摔倒也會造成裂傷,此時的傷口較不規則,附近也常有淤血等撞傷的跡象。受傷旳深度會包括了全層的皮膚及皮下的脂肪層,甚至更深的組織。出血會很明顯。




* 刺傷:是由尖細的物件穿入皮膚造成的,例如釘子或針等。通常小量出血,但傷口不大,有時會被忽略。




* 燒燙傷:熱水、燒燙的物品或火引起的傷口。輕微的時候僅有紅腫,較嚴重時會有水泡,最嚴重時,有深層組織的壞死。




* 咬傷:是特殊的傷口,不管是人或動物造成的咬傷,都是污染的傷口,極易被細菌感染。




 




傷口癒合4階段




* 發炎期:外傷造成的出血、組織壞死等會引起發炎反應。身體組織會釋放化學物質,且白血球增加,所以受傷部位有紅腫熱痛等現象。




* 增生期:皮膚及血管細胞增生,形成大量微血管,所以傷口顯現紅色。微血管提供氧及合成膠原蛋白的材料,作為修補傷口之用。膠原蛋白是疤痕的主要成分。




* 表皮形成期:形成新的皮膚表層,這過程通常在受傷後數小時就開始。乾淨且縫合的傷口,24?48小時就完成表皮的形成。開放的傷口需7?10天。




* 組織重組期:受傷後2?3週,局部的組織變得更堅固,微血管漸減少,外觀漸趨正常。6個月後組織應已穩定,如有疤痕也變得柔軟。




 




傷口的初步處理




* 止血:如傷口出血,可用清潔的紗布壓迫10鐘,通常就會止血。




* 清洗:以清水沖洗傷口,去除沙粒、碎片及其他污物等。如用生理食盬水則更加理想。




* 刮傷及擦傷:以清水或生理食盬水沖洗傷口,塗抹抗生素藥膏並以無菌紗布覆蓋。面積大或深則應找醫護人員處理。




* 淺的割傷:在止血後,以優碘消毒,並以紗布包紮。如有美容膠帶(貼紙)也可使用。




* 燒燙傷:輕度時可用清水沖洗,減少疼痛。可用抗生素藥膏塗抹。




 




需要求助醫師的情況




* 傷口深度1公分以上,或到了脂肪層或肌肉層,通常需要進行縫合。




* 出血量多,或壓迫10分鐘後仍出血。




* 傷口內的異物無法自行清除。




* 受傷後兩天,傷口仍紅腫,或有分泌物。




* 受傷影響到手(指)或足(趾)的動作。




* 大面積或深層的燒燙傷。




* 人或動物的咬傷。




* 不確定自己何時曾注射過破傷風類毒素,或注射超過5年以上,應在48小時內再次注射。




 




醫師會做的處置




* 檢查並再次清潔傷口。有需要時,會用雙氧水沖洗。




* 較深的傷口要縫合,且可能需要局部麻醉。




* 受污染的或如受傷超過8小時仍未適當處置的傷口,會增加感染的機會,不適合馬上縫合。咬傷也不宜馬上縫合。未經縫合的傷口,疤痕將很明顯。




* 有需要時會開止痛藥。




* 通常醫護人員會告訴傷者兩天後可移除紗布,傷口應保持乾燥及清潔,預約拆線的時間。傷口避免日照。




 




家中必備醫療物品




   1. 無菌紗布、繃帶、ok繃:用來覆蓋或包紮傷口。




   2. 無菌棉纖、棉球:用來沾水清洗及沾藥水消毒傷口。




   3. 膠布、3M紙膠:固定紗布用。




   4. 優碘藥水:傷口消毒,適用於各種傷口。




   5. 抗生素藥膏:傷口滅菌,適用於擦傷,不適用於較深的裂傷。




   6. 生理食鹽水:沖洗傷口(如沒有也可用清水)。




   7. 無菌手套:處理傷口時用,減少污染。




   8. 剪刀:可剪紗布、膠帶。




   9. 美容膠:可用於表淺的裂傷,替代縫線。




   10. 防水透明貼膠:可貼在手上的小裂傷,不怕碰到水。




   11. 藥布:含消炎藥膏的網狀紗布,蓋在傷口上較不會黏太緊。




  




 




處理傷口注意事項




* 優碘藥水是水性的,較溫和,傷口較不會刺痛;含酒精的碘(碘酒)會引起極度疼痛,不宜用在有傷口的皮膚。




* 優碘滅菌效果最好,黃藥水、紅藥水、紫藥水等減菌效果皆不及優碘藥水,沒有必要當做常備藥品。




* 藥用酒精用於消毒器材,如剪刀、鑷子、溫度計,但因具刺激性,不宜直接用在傷口。


* 無菌的物品是有期效的。